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7-08 19:51:47

光 邦 鼓 舞

“光邦”系傣语,鼓点乐器,鼓具名称,别名“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是傣族民间一种传统敲击鼓点乐器,“光邦”鼓舞这一傣家文化是中国悠久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2013年11月,"光邦鼓舞"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1

盈江县支那乡是河谷冲积平川,这里诞生的“光邦”鼓,有着它的来历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支那乡内荆棘丛生,深泽泥潭密布,周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无边,野兽经常出没,危害人畜安全。出于求生的本能,当猛兽出现时人们顺势敲打空心老树,发出嗡嗡之响,借以驱逐野兽。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2

还有一个传说是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一对母子遭遇了凶恶的猛兽,在猛兽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孩子的危急时刻,救子心切的母亲情急之下抓起一根木棒敲打一棵空心老树,发出“咚咚”响声,并声嘶力竭哭喊求救。这时,奇迹出现了,本无人性的猛兽像着了魔似的转身溜走了。朴实的人们认为这是神灵的庇佑,后来,人们找来优质木材和牛皮,制成大鼓(傣语称“光弄”)用于防卫。“光邦”鼓孕育而生,因而在支那傣族的心目中,光邦鼓具有“活化石”的地位。在支那乡,傣族男孩从4、5岁就开始学习击打光邦鼓,“光弄”作为驱赶猛兽的功能在逐步削弱,取而代之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上的崇拜,赋予了原始宗教的色彩。由于,大而笨重的“光弄”不便于携带,于是人们根据“光弄”的构造原理制作了一种轻巧、便于携带的小鼓,这便是沿用至今的“光邦”鼓。随着世代沿袭、传承发展,“光邦”鼓舞的功能已扩大为传递信息、报警、娱乐、民间节日庆典、红白喜事、宗教活动等等。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3

“光邦”的表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要求表演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技艺水平。整个表演队由若干个小组组成,小组以三人为一个单位,由鼓手、铓手、镲手组成。表演时,鼓手左手掌拍击左边鼓面,右手执一小木棒擂击右边鼓面,高低双音混响,互相衬托。同时,鼓手双脚形成左右前后踏步,有欲进非进,欲退非退之势,同时配以铓手、镲手的旋律,使得表演有一种独特古朴的韵味,气势磅礡,豪迈壮观,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4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5

“光邦”的鼓点有五种节奏,一是左手起拍六次,右手敲击一下,形成“邦邦邦,邦邦邦,隆”的节奏,如此循环。二是左手起拍两次,右手执棒上下擂击鼓面,形成“邦邦,隆隆隆”的节奏,如此反复;三是左手起拍两次,右手有节奏地变化擂击,形成“邦邦、隆隆隆、隆隆、隆隆”的节奏,如此反复;四是左手起拍三次,右手执棒擂击鼓面一次,形成“邦邦邦,隆”节奏,如此反复;五是左手起拍两次,右手执棒上下敲击鼓面,形成“邦邦,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的鼓点节奏,如此反复,这种鼓点亦是表示鼓手要稍休息一会儿的意思。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6

“光邦”的表演还需要表演者着统一的民族服饰,表演装分男女两种,男性表演者头裹包头,上身着无领布质盘扣对襟衫,下身穿宽裆大筒裤。女性表演者头扎一独辩,再用毛线花朵盘绕于头上,上身着鲜艳富有暗花的立襟衫,腰系绣有漂亮图案长飘带的小围腰,下身穿长裤,因而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7

“光邦”鼓舞多为群体性表演,表演时由多个鼓舞队组成表演队。几十个鼓同敲共擂,节奏灵活多变,激越强烈,整齐化一,鼓点起落有致,天衣无缝,几十分钟的敲奏表演,鼓手们边敲边舞配合得十分完美默契。同时,双脚与鼓声相互配合,以左、右脚前后踏步的步法,形成似有欲进不进,欲退不退的脚步节拍,加之富有变化的五种鼓点节拍的击鼓方式,使得“光邦”鼓舞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古朴韵味,气势豪迈磅礴,恢弘强劲,极富热情,表现出傣家男子的阳刚之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光邦”表演仅为云南德宏盈江支那乡支那村傣族独有,周边傣族地区进行节庆或宗教祭祀活动时,用来烘托气氛的只有象脚鼓和圆鼓,因而有较强的地方民族特色。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8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9

随着人类世代繁衍生息,悠久文化的传承积淀,多民族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绚烂多彩,在傣家稻作文化和传统宗教礼仪融合、演变、发展过程中,代表着智慧、理想信念和宗教崇拜的“光邦”鼓舞孕育而生。“光邦”鼓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着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色彩。是支那乡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傣家文化丰富内涵的外在体现,具有丰厚的人文社会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构成傣族民族民俗文化本质特征的基本要素。“光邦”鼓舞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传统艺术的传承性、延续性以及发展中的创新性。是傣族传统舞蹈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傣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深刻的体现着傣家稻作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特色,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彝族花鼓舞拜四方(德宏非遗光邦鼓舞)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