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理论来源(王阳明学说)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7-03 10:24:02

王阳明理论来源(王阳明学说)1

生平

王阳明,幼名云,后更名守仁,自伯安,号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

他出生于明朝中期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圣贤书,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但在那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的时代,他却命途多舛,青年时科考屡试不中,及至二十七岁时才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为龙场驿丞,后再次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在学术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去发扬光大,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学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得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皆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

第一、心即是理人生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第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第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阳明摸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因此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便没有什么困难而言。

意义

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来越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杨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和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支撑和启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灵魂,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王阳明理论来源(王阳明学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