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必考赏析(中考必考妙读唐诗蝉)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7-05 14:23:32

初唐.虞世南

垂緌(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 緌(rui):古人结在下巴下面的帽带的下垂部分。疏桐:枝叶疏朗的梧桐树。

【品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人每言咏物贵在有寄托,若无寄托,无论将物描绘得怎样的逼真,也算不得上乘之作。此诗托蝉言志,借以抒发对自我高尚品格的赞颂和独立自主的个性的肯定。在初唐咏物诗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句赞蝉的品性高洁,所食者无过清露而已。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以其形象特征代指蝉。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由写蝉的形象与食性转入写蝉的栖处和蝉的声音。蝉栖止于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长声鸣叫,那清脆悠扬、悦耳动听的声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以上有两个词语的理解,对于读懂这首诗至关重要。一是“垂緌”。蝉的特征很多,为什么要用冠缨喻蝉呢?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此处是以之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一是“疏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梧桐树是清俊秀雅、高贵脱俗的象征。《庄子.秋水》载,庄子的朋友惠施作梁国的宰相,庄子去见他,有人对惠施讲,说庄子想取代他的位子,于是惠施到处捉拿庄子。庄子主动去见惠施,对他说,南方有一种乌叫鵷鸰(凤凰一类的鸟) 它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王安石的五律《孤桐》,赞美它“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由此可知,选取“垂绣”代蝉形象,“疏桐”为其栖止,实是自喻其立身清正、品格高洁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在上两句基础上两句的基础上的议论,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一般以为蝉声远传,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开生面地明确表示了相反的看法,言外之意是说,立身端正、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如权力、地位、金钱,权势者的提拔庇佑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强调的,是人的本性美,品德美,是人格本身的强大的力量。“自”“非”二宇,一正一反,前后对照,表达了对自我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显出一种卓尔不群的高标逸韵和雍容自负的气质风度。咏物诗难在取象,物与志合,神形统一。这首诗做到了妙合无垠。

中考古诗必考赏析(中考必考妙读唐诗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