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

生活 其他 更新时间: 2024-07-03 09:32:26

之所以专访Esther,初衷是给我儿子的音乐教育找一些经验。本篇是我从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角度出发,探寻一个音乐人的教育历程,直到写完,我突然找到了更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个母亲的影响力于孩子是至关重要的,Esther的母亲尹银淑的教育方式很自然:当一个会爱别人、会跟世界沟通的、一个幸福的人。

当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时,真正的艺术也就在质朴的情感中浑身天成。

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1

Esther Park 朴蕙秀

Esther Park 朴蕙秀,韩裔小提琴家。十岁就读纽约曼妮斯音乐学校附属中学,师从Ann Setzer教授学习小提琴。2003年,Esther来到中国,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跟随周铭恩教授学习。

我认识Esther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那时她沉迷于每日练习小提琴,目光沉静又果敢,正如多年后的她。

2006年,朴蕙秀在美国辛西娜缇音乐学校跟萨斯曼斯豪斯教授学习,赢得“斯特尔令小提琴比赛”奖项,并获德国“亨利玛尔托国际小提琴比赛”奖学金奖。

这期间的很多年,我不断看到Esther的成长,知道她运用三种语言主持学院的国际活动,看到她的下颌逐渐地因为练琴有一个磨伤的印记。

Esther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被授予学士学位,之后在上海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导师为“中国的《梁祝》小提琴演奏第一人”俞丽拿教授。

在上海音乐学院继续读博士时,Esther跟陈鸿铎教授学习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

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2

北京璃墟剧场专场音乐会

Esther曾在美国、英国和中国开过多次独奏音乐会。我看过Esther在北京璃墟剧院的演出视频,竟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音乐的灵魂,可以这样狠狠地冲击思想的前生今世。音乐是无形的,却最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Esther演奏时几乎流泪的情感迸发,让音乐像是一条流淌的大河,足以把整个剧场淹没。

我时常敬佩Esther的母亲尹银淑女士,她不仅培养女儿进入一流音乐学府,儿子也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重要的是,我在与这一家人的相处中,感觉到了正直、仁爱与温暖。

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3

Esther Park的母亲尹银淑女士

今天我做了第一篇对Esther的采访,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给大家借鉴。

Q1:你的音乐启蒙是怎样开始的?为什么选择小提琴?

Esther:我是大概6岁左右开始学小提琴的,正式开始找老师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周边拉小提琴的朋友,不少是三到四岁左右就开始学的,所以我学琴的年龄不算很早。

一开始学小提琴是受妈妈的影响,因为她小时候学过。当时我还学了绘画、芭蕾舞、跆拳道、钢琴和声乐等等。小时候我过得挺自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玩就玩。

正式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妈妈每天都规定我练习时间。我算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没有抱怨,只是当时并不是非常热爱,所以练完琴会给自己奖励,就是自由地玩。

妈妈每次会都给我找很好的小提琴老师,而且几乎都陪着我练琴。我的小提琴启蒙教育不是最严厉的,妈妈在她允许的范围内,给我提供最好的环境学小提琴,自己也坚持练琴。

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4

用心演奏的力量

Q2: 妈妈在你的音乐之路上为你做了什么?如何引导?

Esther: 妈妈在学校功课上没有给我压力,其实,她在任何事情都没给我很大压力。从小开始她强调的就是:要每天读圣经、要每天看报纸、要对世界和他人有关心。

小时候,我的小提琴实力并不是非常突出,没有特别讨厌,也没有特别喜欢。有些孩子小时候就很有才能,比如手指跑得快,也喜欢竞争,可是我就不是这样的孩子。

妈妈的教育观最重视的,并不是当一个最优秀的选手,而是当一个会爱别人、会跟世界沟通的、一个幸福的人。因此,不管我以后当小提琴家或者当一个家庭主妇,对我妈妈来说不是很重要。因为,这些都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无论如何,从高中开始,我爱上了小提琴。没人逼着我练琴,也没有人强迫我喜欢,就是自己充满了想要进步的渴望。至今,我对小提琴的热情始终如一。

高中和大学时我每天练十几个小时不会感到累,从未觉得疲倦。现在毕业了工作了,对小提琴的热爱还像上学时一样,甚至变得更深了。除了周末之外,我还是每天练琴,一天不练就感到难受。 这都是因为有妈妈在背后,为我等待,一直等到我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同时,她会不断地提醒我,不管我当什么,首先要做人做对,这是最重要的。

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5

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研究生时的Esther

Q3: 你在韩国、英国、美国和中国都学习过音乐,你所经历的、所感受到的有何种不同?

Esther:这个主题很广泛,我可以根据在三个不同国家学小提琴的经验,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在英国比较重视全方位的音乐性(musicianship)。第一次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给我最大的挑战的就是这一点。上乐理课、音乐欣赏课的时候,一个班里只有三到四个人。上课的形式不是老师讲话我们做笔记,而是全程都不停地讨论,一直会问我们的意见,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表达音乐。

学生不仅仅要会拉琴,要对作品的风格以及背景深入了解,要会用很逻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很重视跟别人的合作。

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6

琴弦上的悲欣交集

关于演奏形式,英国比较重视重奏。在亚洲,独奏的演奏形式是最常见的,可是英国大部分的演奏形式是重奏。而且,期末考试也会经常考乐队曲子,而不是独奏曲子。这可能就是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出现优秀乐团的原因。毕业之前,还要做社会性的音乐活动。我记得当时去了周边的幼儿园,跟孩子们一起用音乐玩,给他们介绍小提琴和古典音乐。

在亚洲学音乐的话,存在不少的矛盾。换一句来说,存在着通过思考和研究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首先,包括小提琴,我们所谓的古典音乐本来就是西方的东西,不是我们亚洲人的遗产。比如说,在中国的小学里教的是简谱,不是五线谱。对一个德国人来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自己的传统音乐,而对亚洲人来说则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欧洲,音乐很自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亚洲,音乐往往会带有“学习”的色彩,演奏水平被分成级别,导致大家互相比较、竞争,种种压力下,中韩等亚洲国家的西方音乐演奏水平也加速成长。

现在,亚洲人的演奏实力确实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只是希望在亚洲学音乐的孩子们可以在更幸福、更自然的环境下学音乐。

为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我觉得考级或者赢比赛不是最重要的,而要认可音乐的多样性,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变得更丰富。

韩国女小提琴家都有谁(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7

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

后记:

Esther 的音乐人生不会迷路,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功利心。好的技巧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情感才是音乐的灵魂。

我们不能用表面的成就来评判音乐,而是作品本身。不会迷路的音乐人生,是在音乐中找到自己,而不是让别人看到自己。

有的作品,是用来流传于世的,而有的作品,是用来流传于心的。朴蕙秀Esther的作品就是如此。她很少保存演出的照片和视频,在音乐人生中,她是来表达的,而不是来表演的。

图文原创,转载可申请授权。

公众号:一个主妇的妙想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