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哈尔滨(人世间里的老哈尔滨)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7-07 08:27:50

最近电视剧《人世间》大火,几天前我陆续看了前15集,等我昨天晚上想接着看时,该剧已被VIP了。于是我看央视1的回放频道,直接看了第47集,跳跃有点大。

据说作家梁晓声是哈尔滨人,1949年生,比我大15岁。当年他家曾住在道里区“安字片”,据说是安平街。“安字片”就是所有街道名称第一个字都是“安”,如安广街、安发街、安道街等等。电视剧里叫“光字片”,我们过去还称这里为“偏脸子”。

梁晓声笔下的老哈尔滨和我小时候的记忆还是有些区别的。一是我们年龄有差距,二是居住区域不一样。我家当年是住在道里区中心地带,也就是《夜幕下哈尔滨》所描写的那个地段。

用现在人的说法是当时的“高档社区”,当然我家是“高档社区”里的穷人。现在回忆起来,当年我家大院里的居民层次是比较高的,相当现在的“公务员小区”了。有医生、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警察,政府公务员等等。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包括我家)是工人。记得有一家男主人是哈市著名饭店“老都一处”的厨师长,七十年代人都瘦啊!而他们夫妻俩加两个女儿都是大胖子和小胖子。

人家总吃烧鸡,那年头能吃起烧鸡的是什么家庭?好羡慕啊!我家虽然也买过烧鸡,但次数极其有限,根本解不了小孩的“馋”。

我们大院是长方形的,临街是一座二层日式楼,如同现在的公寓一样有一个大走廊,;两边住着人家,过去叫法是“筒子楼”。走廊里都铺着木头地板,室外是木楼梯。大院的里面还有个小二层楼,楼上住一家,楼下住一家。他们还有个独立小院,里面种着丁香树。用现在人眼光看,就是带小院的别墅。中间有三趟小平房,每趟平房有二三家不等。我家就住在平房里,我们这趟平房有两家,每家都有独立的小院,但小院的面积不大。

好像我们这里比电视剧《人世间》里的环境好很多。住“别墅”二楼的那家人,儿子和儿媳妇都是文艺工作者,不是黑龙江歌舞团,就是哈尔滨歌剧院,我们也整不准。反正他俩一个是唱歌的,一个是拉小提琴的。我们可以听到他们免费的音乐及演唱会。那时会拉小提琴,在我们小孩眼里可神秘了。

90年代这里半条街被动迁了,老建筑都拆了,真是有些白瞎了。我们那条街还是和中央大街类似的面包石路面,如果能像中央大街那样保留下来,哈尔滨老建筑群会更丰富多元。可惜、真可惜啊!

梁晓声所描写的“安字片”,属于道里区的棚户区,这里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动迁改造了。由于改造得比较早,现在又成为“老旧小”了。

而过去的城乡结合部,因为改造得比较晚,却成了哈市目前面积最大、最高档的居住区—群力新区。大医院的分院,好学校的分校,纷纷落户该地区。我家也有幸划入其中,临近地铁站和火车站,还成为了交通枢纽地带。

那天听邻居说,小学入学的学校也变更了。过去往外迁户口,现在往里迁户口了。

我不会写小说,如果我会写,我可以写出与梁晓声先生眼里不一样的老哈尔滨。

电视剧里描写的澡堂子,我很有同感。那时澡堂子特别少,道里也就有两三家,我爸单位发澡票,所以我爸总去洗澡。我们只有要过年了去洗一次,那人可多了,排队需要两三个小时,洗澡半小时(限时)。男的是池堂,女的是盆堂。没有现在的淋浴。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送我一本书《红色足迹》,是写我们道里区历史的书。是她们单位发的,她知道我喜欢看这方面的内容,就送给了我。看了其中的一部分,就感觉我对老道里的历史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记得我家有个亲属,曾送我爸一本《肇东县县志》,我爸如获至宝,天天看,反复看,把书都 看黑了,不知后来他借给谁了,现在我家没有这本书了。

只有人老了,才对家乡以及家乡的历史感兴趣了。年轻时一个劲向前冲,没时间回眸,老了没有冲的能力了,心也安顿下来了,才开始寻觅、品味、感悟过往。

记忆中的哈尔滨(人世间里的老哈尔滨)1

记忆中的哈尔滨(人世间里的老哈尔滨)2

左侧粗的邪红线是著名的“中央大街”,右侧竖着的粗红线是“尚志大街”

上面的红线是“友谊路”。我家曾经住在O

记忆中的哈尔滨(人世间里的老哈尔滨)3

这是著名的“八大市”,用现在说法就是菜市场,占地面积比较大,里面还有纵横交错的许多排房子,布局像“迷宫”,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小时候,我经常去这里买菜。图中右上角是“索菲亚教堂”,如果不拆,好好收拾收拾,还得是索菲亚教堂附近的另一处景区呢?可惜当年的领导没有这般远视呀!90年代初政府把他拆了。我87年上班时,八大市还在呢。

记忆中的哈尔滨(人世间里的老哈尔滨)4

这是‘’八大市”原址盖的“新一百”,这种商场到处都是,没有任何特点。

记忆中的哈尔滨(人世间里的老哈尔滨)5

这是当年的“尚志大街”,临街是一排排日式还是俄式(我不知道)小二楼,还有“有轨电车”。我们小时候,有轨电车拆了,但还有“无轨电车”在跑。

记忆中的哈尔滨(人世间里的老哈尔滨)6

这是现在的“尚志大街”,左侧的老建筑还保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