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8-21 03:25:28

一部《红楼梦》,演尽了爱恨情仇、世间凉薄,让多少人为之迷恋,为之痴醉,更为之震撼。

迷恋于它的诗词之风、文化之韵;痴醉于剧中人一颦一笑间淋漓尽致的展现;更震撼于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代大厦的轰然崩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道尽了世间风情,道尽了红尘漫漫!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取得传世的成功,甚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小说作品中的巅峰,是离不开里面所刻画的人物的,而贾宝玉就是其中之一。

曹公说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初读时,觉得曹公是在批评、指责甚至贬低、看轻贾宝玉。可多年后再读,却感觉错会了曹公的本意。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曹雪芹惜墨如金,不会多写一句废话,可谓句句有深意,行行有内涵。

如果贾宝玉真的是这样一位不学无术的登徒浪子,曹公怎么会允许他堂而皇之地作为男一号而赫然存在?况且还要浪费大量的笔墨来为其刻画与润色?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2

真相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曹雪芹的认知里,觉得贾宝玉并不是一个登徒浪子,之所以那么说贾宝玉,其实是在对贾宝玉明贬暗褒,也就是正话反说!

举个例子你就会理解,有的孩子很优秀,父母深深引以为骄傲。但被别人当面一夸时,一些有涵养有深度的家长就会说这孩子挺调皮的、挺让人操心的之类的话,听着好像在贬低责怪孩子,而当他们讲述出来一些发生在自己家孩子身上的事时,你才听明白,这哪里是在责怪呀,分明就是在变相的表扬。

有一些优秀不是自己表白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节让旁人自己品味出来的。

曹公便是如此!

看似在贬低贾宝玉,其实他是十分欣赏并喜爱贾宝玉的。只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环境中,他不能张扬地称赞贾宝玉,而只能通过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来给读者们呈现出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来让读者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意味。

★那么,曹要芹笔下的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3

01.曹公笔下的贾宝玉,骨子里有着与生俱来的挑战权威的精神。

林黛玉初到贾府,与贾宝玉见过面落座后,宝玉问黛玉读过书没有,黛玉说只上过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后又问黛玉的表字是何字,黛玉轻轻摇摇头说没有表字。于是贾宝玉说“我送妹妹一个妙字,就叫颦颦二字最妙。”

黛玉听后稍微犹豫了一下而没有作声,这时一旁的探春问宝玉“这颦颦二字出自什么典故?”宝玉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林娃娃眉尖若蹙,取这两个字是最妙不过了。”黛玉听后微微一怔,而后又微微一笑算是同意应允了。

探春又说贾宝玉“这又是你杜撰”,可见贾宝玉平时没少有过这样的“杜撰”。虽然探春不屑于他的说辞,但黛玉的眉眼带笑间仿佛很认同也很接受这个说法。

能得到堪称“咏絮才”而又并非逆来顺受的黛玉的认同,可见贾宝玉的杜撰并非是无稽之谈,而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

而重点是下面这句话,面对探春不屑一顾的发问,宝玉说道“除了四书五经以外,杜撰的也太多了,我就不能杜撰一个?”这时有一个镜头,只见贾母抬起头来看了宝玉一眼,这个眼神并不是赞同,而是有点惊讶中略带抵触的感觉,从剧中穿插的这个动作和眼神来看,这句话是有份量的,并引起了某些人内心深处的一点小波澜。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4

只简简单单的一句“除了四书五经以外,杜撰的也太多了,我就不能杜撰一个?”一下子就暴露出了贾宝玉对于学术上那些权威并不是奉若神明的,在他的眼里四书五经可以称为经典,而其余的也都只是和他一样的普通人所写出来的世俗东西而已,没必要奉若神明。

他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他觉得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不比那些除四书五经外杜撰的人差。换句话说,他认为杜撰的权利并非那些人专有,普通人也可以有。

这种挑战权威,不被权威束缚住思想的精神放在今天来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而贾宝玉骨子里就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从当时每个人的表情里就可以看出是如何被对待的:黛玉赞同,探春不屑,而贾母则不接受。

曹公的每一点笔墨都是有意义、有所指的,所以宝玉的这句话绝不是曹公闲着没事顺手一写的,肯定是在给读者呈现一种无法用文字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在里面。

这种情感就是对贾宝玉这种挑战权威精神的肯定与赞许!而通过黛玉、探春、贾母的眼神和表情,也无声地向读者展示出了这种挑战权威甚至有点叛逆的精神在当时各种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反应和心理状态。

在这一回里,曹公借用了黛玉欣然接受“颦颦”二字和别人无法反驳宝玉“杜撰”一说的这两个情节,说明了他是赞同宝玉这种挑战精神的。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5

02.曹公笔下的贾宝玉,并非“腹内原来草莽”!

为了迎接贾元春醒亲,贾府不惜花巨资建造了一座规模壮观的大观园。

大观园落成,贾政带着一群清客去游园,其中也带了贾宝玉。

行至一处庭榭前,贾政命众人题匾。有人根据庭榭的外观题名为“翼然亭”,有人根据庭榭下的一池清水题名为“泻玉亭”,贾政听后,均不满意。

转而问宝玉,只见宝玉从容淡定间缓缓答道“有用泻玉二字,还不如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听了略沉思片刻,继而点头同意。后又命宝玉作一副七言对联,宝玉稍加思索,云淡风轻般地脱口而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此联一出,换来周围一片称赞之声,贾政也以一种欣赏的姿态频频点头。

后贾宝玉又题名了几处,字里行间的词藻与意境均非同一般,绝非那些向来以学识渊博而著称的清客之辈所能企及的,所以一次次地换来了其父贾政的心中暗喜。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6

这一次游园,曹公成功地把一个心理强大且文采非同一般的贾宝玉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试想想,当我们考试时旁边站了一个你平时最怕的老师,你会怎么样?我想除了紧张或许脑袋里就是一片空白吧?

而在贾宝玉陪同贾政游园的这一情节里,还特意穿插了贾母的一句话,说贾宝玉“到他老子跟前,不是打就是骂,可别吓到他”。可见在贾宝玉的眼里,他爹贾政可比我们平时的老师可怕多了。

在如此高压的家长面前,在如此多的老学者面前,换作心理脆弱的人,就算有满腹的才华,恐怕也紧张得不会作答了。而贾宝玉却能够出口成章应答如流,引得他爹频频点头赞许。

这足以证明了贾宝玉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大,颇有一股泰山压顶而岿然不动的风范,同时更是证明了贾宝玉的成竹在胸、满腹才情,绝非“腹内原来草莽”之辈!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7

03.曹公笔下贾宝玉的落难出走,让我们见到了一个男儿的铁骨铮铮!

繁华落尽,红楼崩塌,转瞬间贾府没落。无处可奔而又穷困潦倒的贾宝玉和薛宝钗先后被贾府曾经的丫鬟袭人所收留。

袭人曾经是贾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的丈夫是贾宝玉曾经相救过的蒋玉涵。按照这层关系,贾宝玉和薛宝钗留在那里,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至少吃穿不用发愁了。

可最终,贾宝玉还是一个人独自离开了那里。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把薛宝钗一个人留下,是作为一个男人来说不负责任的行为。

可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假设他把薛宝钗带走,凭他的能力能比让薛宝钗留在袭人家里过得更好吗?这个答案的结果,贾宝玉心知肚明:肯定不能。

如果我不能给你更好的生活,那我会选择把你放手,至少你会拥有住现在的幸福”。以贾宝玉平时对待姐妹们的慈悲心肠来推断,他当时肯定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没有带走薛宝钗,他相信袭人会照顾好薛宝钗的一生。对于他来说,这一选择也许是当下能为薛宝钗做的最好的一个安排了。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8

而如果他和薛宝钗都留在袭人家,日久天长定会惹来嫌弃或抱怨,即使袭人夫妻能一如既往地接受他们,可贾宝玉接受不了。

他接受不了自己一个大男人寄人篱下,他接受不了身为主子的他靠仆人来养活!他平日里虽“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但他可以给予别人恩惠,却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无缘无故的恩惠。

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离去会面临什么样的生存窘境,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有人猜测他看破红尘出家了,但曹公并没有那么写,所以没人真正的敢断定他到底去了哪里。

不管去了哪里,总之他离去了。一个人,毅然决然地离去,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而离去。

他的离去,让我们看到了曹公笔下一个真正的贾宝玉:在看似温柔的外表下掩藏着一份与生俱来的骨气与傲气;在追蜂戏蝶的放纵中怀揣着一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气与节气!

挑战权威、有才情、有骨气,这就是曹公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展示给读者的一个真正的贾宝玉的形象。现在你知道曹公笔下的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吧?!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9

★曹雪芹如此隐讳而又费尽周折地把一个这样的贾宝玉呈现给读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01.于隐忍中表达出对贾宝玉的欣赏与认同,表达出对贾宝玉的肯定与接受。

如此一个美好的形象,曹公为什么要用“无故寻愁觅恨……”那番话来形容贾宝玉呢?

那只能说明曹雪芹对贾宝玉是在明贬暗褒、正话反说。到底是不是如此,最有力的证据在这里。

贾家几代风光,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贾政这一辈人执掌家业的时候,换句话说,也就是贾家是败在了贾政等人手上。

如果真是想贬低、指责贾宝玉“于国于家无望”,那曹雪芹完全可以把贾家衰败写在贾宝玉执掌家业的时候,而不应该写在贾宝玉他爹那种传统卫道士执掌家业的时候。

也许有人会说,曹雪芹的这部小说就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来写的,而现实正好是贾家的衰败发生在了贾政时期。

那既然现实是贾家的衰败发生在了贾政等人的身上,又何以断定是贾宝玉“于国于家无望”呢?

曹雪芹之所以一边用语言在“贬低”着贾宝玉,一边又用事实来否定着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淋漓尽致的不言自明的“明贬暗褒,正话反说”。他对贾宝玉的认同、肯定与欣赏之意是不言而喻的!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0

02.表达出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纨绔与膏梁”的不屑一顾与嘲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贾家的繁华大厦居然是轰然崩塌在了一生勤勤恳恳、努力经营仕途的贾政身上。更为讽刺的是,在贾家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唯有这个一生厌烦八股文、鄙视功名利禄、“不通庶务”的贾宝玉能够被赦免而躲过一劫!

如果你认为曹雪芹的一笔一墨都有深意,那么这样的大起大落、大是大非的故事情节难道会没有深意吗?

不但有深意,而且意义之深才是整部小说想要表达的思想与观点!

既然曹公是在对贾宝玉“明贬实褒”,那么有一句话我觉得应该是充满了讽刺意味,而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了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深意。

这句话就是“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我觉得这句话明着是在告诫那些“纨绔与膏梁”,而实际上是在讽刺嘲笑那些“纨绔与膏梁”。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1

言下之意是:你们千万不要学贾宝玉!不要学他挑战权威的精神 ,你们只管按部就班地埋头读好你们的“八股文”;不要学他满腹诗词歌赋的才情,你们要削尖脑袋经营你们的官宦仕途;不要学他的骨气血性,可以学学这个世间蝇营狗苟的为官处世之道。

而更想传达给那些“纨绔与膏梁”的言外之意是:贾政一辈子勤勤恳恳做事,谨谨慎慎做人,绞尽脑汁做官,但他却逃脱不了政毁人亡这一劫难。而贾政的失败也说明了不论你多么迎合这个当下的社会,只要一着不慎,一步走错,最终也许只能在“机关算尽太聪明”中“反算了卿卿性命”,而更可悲的是:一生都在代代相传的教化中迷失着自我。

这才是曹雪芹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2

03.表达出了对自由、自我的向往与追求,也表达出了对这个滚滚红尘“世事洞明”后的洒脱与豪放。

曹雪芹耗尽半生精力,如果只为写几个人几件事,而达到告诫或嘲讽某些人的话,那眼界和心胸也未免太有局限了。

其实他要写的是关于人生,关于这个世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真正要抒发的情感也许就在故事结尾的一句话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语道破了这个纷扰红尘、这个凉薄世界!一语道破了他对这个世界的“世事洞明”!

当你读懂了这一切,你就会明白了,曹公并没有贬低看轻贾宝玉的意思,而是借助贾宝玉还原了一个为追求自由与自我的人性的存在。而这个人性也许只能是存在于美好的幻想当中,在现实在是为世所不容的。

就如同曹雪芹本人,才华横溢,不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堪称是一大文豪!对于诗词歌赋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了。但因为他不屑于当时的八股文,更不屑于仕途,所以贫困潦倒。而他却在这份潦倒里尽情地挥舞着笔墨,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他人所书写不出来的豪迈人生!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3

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写的贾宝玉就是他自己的影射。我认为与其说他是在“抨击”贾宝玉,倒不如说他是在利用贾宝玉而自嘲。

曹公形容贾宝玉“哪管世人诽谤”,“诽谤”二字可谓一锤定音。原来在曹公的眼里,所有当时的传统卫道士们对贾宝的评论与指责都是在“诽谤”而已,言外之意:贾宝玉是正确的,是值得认同与赞许的!

而一句“哪管世人诽谤”,则是赞颂了贾宝玉不顾流言蜚语而勇于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胸襟与豪气。参照一下曹雪芹当时的背景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曹公是在借贾宝玉而抒发着自己一生的情感!

曹雪芹写给贾宝玉的话(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14

这才是曹雪芹在这部传世经典中所要表达的真正深意。

一部红楼,写尽了曹公眼中的人生,写尽了曹公心中的红尘世界!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