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是如何成为天下第一商帮的(千年雄关聚俊杰)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7-05 02:56:54

中俄原始贸易的历史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出的和平使者苏武,被匈奴单于无理扣留,并流放到遥远的北海去牧羊。苏武对大汉王朝忠贞不贰,在那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孤苦伶仃地与羊群相伴了19个春秋之后,奇迹般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不辱君命的忠臣,用自己的青春演绎了千古绝唱——苏武牧羊。因为有无数像苏武这样的忠臣,大汉帝国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苏武当年放羊的地方叫北海,今天叫贝加尔湖。恰克图就坐落在贝加尔湖附近。18世纪后期中国的当权者是康熙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在位61年,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登基时定名号为康熙,康是安宁的意思,西是兴盛意思。果然,康熙皇帝雄心勃勃,励精图治,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把中国带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盛世。其出色的治国安邦能力,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但是一直困扰着这位年轻皇帝的是边疆的稳定问题。西北边陲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在沙皇俄国的怂恿和暗中支持下,多次发动叛乱,破坏国家统一,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分裂问题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任何国君都不能小觑。

统一后的清朝北疆地域图

中俄贸易的历史新起点——中俄贸易的兴起

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布连斯基界约》,1728年,双方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前者划定了中俄中部边界,是双方政府认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边界。后者则是两国政府在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双方经济的互补性特点,以政府名义制定的跨国贸易规则。有了这两则协约,中俄边境开始出现安定局面,两国跨国贸易逐渐兴起。恰克图,这个边陲小镇,从此入了史册。中俄跨国贸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商队贸易,即中国商队把货物从内地运到莫斯科进行交易,俄国商队则把货物从俄国内地运到北京进行交易。一种是边境贸易,即中俄双方只要把货物运输到中俄边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跨国贸易就算完成。《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经济贸易形成了商队贸易和边境贸易两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后来边境贸易凭借其交易便捷和成本低的特点,渐渐取代了商队贸易。从1756年起,俄国就不再派商队到北京,一切经济谈判和交易都在恰克图完成。中俄双方根据《恰克图条约》的规定,在边境开辟了两个固定的贸易场所,一个是恰克图,另一个是楚鲁海图。楚鲁海图,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部,满洲里东北,现属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历史形成的中俄通商中心路线。

而恰克图则是中俄两国商人跨境经济贸易的必经之地。距西伯利亚各个城市都很近,交通便利,人气旺盛,俄商非常愿意去恰克图进行贸易,恰克图互市成为18世纪和19世纪中俄贸易的主要通道。恰克图,俄文的意思是有茶的地方,这个被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的商业城市分为北市和南市。北市是由俄国政府投资新建的贸易城,当地人称为恰克图。贸易城规模并不大,只有35间木屋,24间商铺和一座仓库,但是谈判、交易、仓储、餐饮、住宿等功能却一一应俱全。

商人们租用这些商铺从事贸易活动。恰克图市场于1728年9月5日首次开始,由此开启了绵延两个世纪之久的中俄恰克图贸易。两年后,中方在贸易城对面建立了买卖城,这就是南市。不同的是,俄国政府投资新建供商人租用,属于政府搭台商人唱戏,南市却完全是山西商人自行投资建设。山西的这些国际倒爷,凭借多年在商业江湖上练就的超级适应能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兴建了具有俄罗斯风情,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木结构商铺和住宅。

两城之间用木栅栏相隔,正中地点立有高约十尺的界桩,一面标俄文,一面标满文。人们习惯地把地跨两国的两座小镇统称恰克图,恰克图国际贸易市场的雏形初步形成。开始时,恰克图市场不征税,中俄双方只在各自境内征收关税,是世界上最早的保税特区。后来楚鲁海图市场被弃,俄国单方面对从恰克图进入俄国的中国货物征收高达30%的关税,打压中国商人。中国政府曾经提出强烈抗议,并先后三次关闭恰克图市场,两国频发贸易战争,中俄贸易的摩擦,表面上看是《恰克图条约》由中俄蒙三种语言文字表述的差异性带来的意义和争端。实际上根本原因是沙俄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思维作祟。由此可见,尽管有了《恰克图条约》,中俄贸易并非风平浪静。中国通过恰克图出口俄国的主要商品是棉布、丝绸、生丝、烟草、陶瓷和茶叶。俄国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是毛皮、呢绒和牲畜。恰克图市场的开设使中俄贸易发展迅速,几年间贸易额增长70%。道光年间中俄贸易占俄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而恰克图贸易又占其对中贸易的一半以上。

18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茶逐渐产生了兴趣,并发展到每日必茶的地步。因此茶的需求量大增。最后中国出口俄国的茶叶占到中俄全部贸易的70%以上。乾隆年间买卖城交易茶叶只有4万多斤,到光绪年间仅砖茶就达到2040万斤。俄国人花100万拿到茶,转手一卖就是260万,能翻1.5倍。离谱的高利润率赚的俄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据说俄国商人在恰克图,经常拿着望远镜瞭望从中国来的商队,从在望远镜中看到商队,到商队抵达恰克图,仍需3-4天的行程,但俄商从商队所托货物的形状,就能够知道这支商队带来了什么货物,多少货物。等商队到达恰克图,迫不及待的俄商已经把准备交换的货物准备停当。

晋商是如何成为天下第一商帮的(千年雄关聚俊杰)1

恰克图地理位置

原始运输工具——晋商架牛车、赶骆驼,趟出中俄贸易线

中俄贸易的路线主要是著名的张库恰商道,即张家口、库伦、恰克图商道。由张库商道与沪洽商道两部分组成,是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齐名的陆上国际贸易要道。当年中国商人依靠骆驼和牛马,从张家口市北的大境门出发,沿溪沟登旱闹灞,经张北县、康保县和化德县,穿越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和苏尼特右旗沙地,到达二连浩特,从二连浩特再进入蒙古国扎门乌德,然后途经赛音山达、乔伊尔、库伦宗卡拉,法尔汉、苏赫巴特尔市,最后抵达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全长约4500米,整条路线全部是沙漠,戈壁草原、沼泽和山地。地广人稀,山河阻隔,朔漠漫漫、荒草萋萋,数千米的古老商道上,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和木轮牛车,从张家口到恰克图走一个单程,骆驼走需50天,往返一趟三个半月,牛车需70多天,往返一趟则需要五个月。骆驼适合秋冬季,牛车则适合春夏季。从秋天农历九月开始,一直到冬季,这段时间适合骆驼运输,因为草原逐渐进入枯草期,牛获取饲料比较困难,难以承担长途跋涉,而骆驼则耐饥耐渴,只要提供一定量的枯草,就能够解决饲料问题。

驼队之所以昼伏夜行,主要是为了让骆驼能够在白天寻找到足够的枯草吃。一般情况下,每峰骆驼可驮重400斤左右,每15峰为一队,每十队为一房。一房驼队约有150峰骆驼,配以20匹马,供商人、翻译、镖师和驼工骑乘。一房驼队可驮运6万斤左右的货物。驼工为防止骆驼掉队,一般在每队的头驼和尾驼脖子下各系一个铜铃,驼队叮叮当当,浩浩荡荡,骆驼昂首挺胸,深一足、浅一足。耸动的驼峰起伏在苍茫夜色,驼铃叮一声铛一声,悦耳的铃声回荡在荒山野里。

牛车运输主要为春夏两季,一般是春天农历四月出发,8月底秋季时回归,因为牛需要一路走,一路放牧,而这两个季节,草原水草比较丰茂,牛车运输靠的是牛,车为木轮车,一头牛驾一辆木轮车。驾牛车的牛主要是以粮食和酒糟为饲料的糟牛,糟牛膘肥体壮,耐渴程度仅次于骆驼,每辆牛车可装货500斤左右,一个人一牛车。牛车队一般每百辆为一房。为了安全,常常是树顶房子结伴而行,数百辆牛车在猎犬的卫护下枝枝桠桠,绵延数里,牛哞犬吠,威风淋漓。

晋商是如何成为天下第一商帮的(千年雄关聚俊杰)2

驼队

晋商在中俄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凭一己之力独扛中俄贸易大旗

张库恰商道的起点是张家口,张家口蒙语叫做卡尔甘,意思是货物进出的口子。张家口是张库洽商道的南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清朝中国北部著名的旱码头,尤其是其北端的大境门,是旅蒙旅俄山西商人的货物集散地。中俄贸易全盛时,张家口有商号4100家,几乎是清一色的山西帮,年贸易额达一亿五千万两白银。山西有模有样的商家,大部分在张家口都有生意。商号以茶庄为主,其中祁县渠家设有长裕川、长盛川、大益川、大昌川等商号,是晋商茶庄的大哥大。

山西商帮均持有朝廷颁发的特别通行证——龙票。有了龙票,山西商人就能在中蒙俄边境纵横驰骋,畅行无阻。在晋商各路豪门中,国际贸易做得最风生水起的当属常氏。常氏集团的大本营设在张家口,其连锁店分为德字号序列和预字号序列,德字号,主要有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昌等。预字号,主要有大德裕、大升裕、大全裕、大美裕、大昌裕、大永裕、独慎裕等。常家作为恰克图最大的茶商。在买卖城的一街三巷,每条巷子都有其生意,西向有大全裕,中向有大升裕,东向有慎独裕。

常氏集团的生意,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长达150余年。耳濡目染,使得常家后裔不乏商业奇材。20世纪20年代,外蒙古策划脱离中国图谋独立时,时任中国银行张家口分行行长的常家后裔常一恒,敏锐地觉察到时局动荡暗藏的风险,果断的把库伦等地的几百万巨款迅速转移回内地,保全了财富。而晋商大鳄大盛魁则反应迟钝,损失惨重,全部资产被宣布独立的外蒙势力没收,东家和掌柜气得哭都哭不出来了。

山西商人视财富为神,但张家口老百姓心中的神是骆驼和牛马。当时中俄贸易主要依靠陆路运输,陆路运输的主要工具是骆驼、牛车和马车。旱码头的形成需要优越的地理位置,畅通的道路和足够的运输工具。商人们之所以聚集张家口,一是因为此地地处京、冀、晋、蒙四地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二是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三是此地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历来有驯养牛马、骆驼等牲畜的习惯,有丰富的运输力量。张家口被称作骆驼城,是因为当地人饲养骆驼形成了气候。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张家口有一百多家养骆驼的,每家都饲养一百峰到二百峰骆驼。

宣化郝家世代饲养骆驼。他们买了一百多亩地,饲养了一千多峰骆驼。张家口普通老百姓每户人家养三五峰骆驼成为常事。而与张家口邻近的商都县,到清末民初,仍然有牛车近万辆,靠牛板车维持生计的商户有近600户,当年人们顶礼膜拜的牛王庙至今香火犹存,由于张家口储备了丰富的骆驼牛马等运输力量,是商人们对张家口情有独钟,而商人们聚集又是运输工具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格局自然而然的形成。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张家口丰富的骆驼、牛马等利益饲养业,就不会有千里商业古道上气势如虹的驼队、马队和牛车队,就不可能实现横亘两个世纪之久的陆上跨国贸易,就不会有山西商人名垂青史,驰骋欧亚的商业绝唱。这正是茫茫欢迎关注,本人近期将持续深挖晋商成功之道,为那些奔波在挣钱之路上的朋友提供参考,未来本号将深耕成功人士的赚钱思维,愿与大家分享!

#青云计划##头条热门##历史故事##历史冷知识##我要上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