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7-07 21:04:00

历史角-九年级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雯论注:最好的习惯便是坚持成为习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第十模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四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习题提炼: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2)列宁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施: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1)余粮支配: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劳动力和剩余产品支配:

①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中小企业经营: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评价: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实质: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1)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回顾:

①沙俄-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1547-1917年)。

②苏俄-苏维埃俄国(1917-1922年)。

③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1991年)。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领导者:斯大林

(2)实现:

①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评价:

(1)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2)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3)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

(1)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

(2)斯大林认为造成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分散性和零碎化。

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举措:

(1)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结果:实行农业集体化,既解决了粮食问题,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四、苏联模式:

1、确立: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3)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评价:

(1)积极影响: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苏联经济发展失衡

②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初中世界历史历年中考真题解析:

1、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将这一模式神圣化、固定化,致使社会主义丧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