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病毒增强体质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

生活 健康 更新时间: 2024-07-05 14:17:55

导语: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人陷入了恐慌、焦虑。各方心理咨询服务也迅速行动起来,为需要的人们提供帮助,今天的《健康984》节目我们为大家请到的嘉宾是自治区妇联及银川市妇联公益律师,妇女儿童心理咨询师保文静。本期节目主题是:抗击病毒,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

本期主持人:箫杨

抗击病毒增强体质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1

嘉宾简介:

抗击病毒增强体质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2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及银川市妇联公益律师 保文静

保文静,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及银川市妇联公益律师,妇女儿童心理咨询师,现兼职自治区妇联权益部副部长。在长达二十年职业生涯中,保文静配合自治区妇联、自治区残联积极维护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的各项合法权益,以维权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为贫弱者撑起一片天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她接听社区群众及心理咨询疏导热线百余次。

抗击病毒增强体质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3

最近一个阶段,由于疫情的影响,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资讯和现实中全民防疫的措施,确实给民众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学上有个名次“共情伤害“。我们先看看该名词的解释。

“共情伤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意思是当你长期大量地关注灾难信息,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会伤害你的心理健康,会让你抑郁、焦虑、愤怒甚至精神崩溃。关注疫情信息是应该的,但大量的谣言、戾气和煽情的信息,会让你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心理的压力会导致身体的压力上升,直接导致身体的免疫力的极速下降,后果就是容易被病毒感染!

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只要通过国家正规媒体报道适当关注就可以了,开始从这种“共情伤害”的感觉中走出来。多读多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诗书,多在家里做做广播体操、唱唱歌和瑜伽等室内运动,以更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迎接美好的春天。抗击战病毒,心理需要增强免疫力。

面对疫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担忧、焦虑、恐慌情绪肆意蔓延,侵扰着心理的堤坝,加重了疫情带来的伤害。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以恰当心态对待疫情,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稳定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重筑防疫的心理堤坝,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为此,我们针对疫情影响下的不同群体心理问题和表现,及不同缓解方法,我们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篇 青少年篇

疫情影响下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表现及缓解方法

疫情灾害对所有经历的人都多多少少会创伤,而青少年儿童因为心智尚未成熟,受到的影响更大。许多接触疫情的青少年儿童会出现身体及心理的困难,一般来说这些情绪反应,在几天之后,经由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和指导下会慢慢减轻。

建议家长和老师可以做以下一些处理:

1.尽量提供青少年儿童安全感,不要让他们孤单没人陪伴,让他觉得家人是可以信赖的人。

2.假如孩子愿意的话,鼓励他们以游戏、图画、言语、文字表达对灾难的哀伤、紧张及害怕。假如他们不愿意或没准备好,不要勉强他们,否则会使他们觉得更害怕。同样经验青少年儿童组成的网络小团体,可以让他们更容易表达。

3.鼓励他们和其他孩子玩以转移注意力,于正常的游戏中逐渐恢复正常的活动。尤其是父母亲不在身边的青少年儿童,更要鼓励他们参予别的孩子的网络活动,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觉得跟别的孩子相同,可以在情绪上得到舒解。

4.我们应该给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多的机会去从事相关的活动和作业,而非因同情让他们免除应该作的工作。如果这些情况没有减轻甚至加剧,比较严重的个案则需要和青少年儿童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等联系,对他们作适当的帮忙。

这些所谓“创伤症候群”的现象包括:

1.青少年儿童变得非常不安和紧张焦虑。2.突然谈一些和现实不相关的事情,尤其是好像重复看到灾变的现场,或者是听到旁边不存在的声音等等。3.青少年儿童变得非常敏感,如惊弓之鸟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非常紧张不安。4.坐立不安,难以专心。5.变得没有表情,好像任何事他都不在乎,激不起他的情绪反应。6.退缩,对别人的谈话、别人的关心没有兴趣,从人群中退缩。7.睡不着觉,或者半夜常常惊醒,恶梦不断。8.行为退化到更小年龄的行为,如咬手指、尿床、口吃、缠着人不肯离开、哭闹像个小婴儿行为。9.强烈的罪恶感,或者非常的不快乐,甚至出现伤害自己或说些和死有关的事情。10.出现一些身体的症状,如头痛、肚子痛、恶心、头晕、尿床、频尿、身体某一部份不能动或是晕倒等等。出现以上这十种情况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抗击病毒增强体质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4

第二篇 返岗复工篇

情影响下返岗复工人员的焦虑、害怕等情绪心理表现及缓解方法

现在是阻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在这之前,人们普遍宅在家里。因为很多工作岗位需要开展工作,所以逐渐开始会有大部分人群返回工作岗位。对于这些返岗复工的人群而言,难免会有心理压力。关于节后返岗,复工人群心态有不同类型, 而在这一阶段,除了有因工作和生计原因产生的“急迫返岗心态”外,更多的还是“惧怕返岗心态”。虽然上面两种返岗复工心态不同,但有一点心理活动是相似的:那就是担心、害怕甚至恐惧。例如担心环境是否安全;恐与人接触怕传染;恐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被感染;恐去公共场所;恐工作压力大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

我们都是血肉之驱,面对人类现在尚不完全认识、不能把握,且带较强传染性的新冠状病毒,要说不害怕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调适。所谓调适,就是个人可能会存在的不适与担心,有针对性地认识与调整,因此,对于返岗复工人员,在心理调适方面有以下4点建议:

一、接纳

1、接纳自己非常时期要返岗复工的现实。不论是“急于”还是“迫于”,都是自己必须返岗复工的原因,别无选择。一旦这样想,心里就会踏实些。

2、接纳自己恐惧害怕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全国上下协力防控,说明这种新型病毒确实是让人类害怕的,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适度害怕焦虑是可以理解,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可以让自己对防止病毒感染保持必要的警惕。

二、对比

人与人间的“比较”往往被人认为是贬义词,但有时确实需要和他人比一比。其实在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医务人员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没有休息,何来复工;很多社区工作者、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也早已复工。每个人都有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比比这些人,心理也会更平衡些。

三、科学

非常时期,出门在外,更要讲究科学应对,不害怕,但也不逞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不——只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不聚会、不聚餐,不去人多的地方,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

戴——戴口罩,病毒奈我如何。

洗——勤洗手,切断传播途径。

少——减少对不可靠信息的阅读。有些传言真假难辨,容易影响自己导致心理恐慌。

多——出门在外,多和亲友之间用手机、微信等方式联系,多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让爱营造出温暖、积极的氛围和心态。

四、乐观

现在能够返岗复工人员,都是这场疫情中的胜出者,我们为我们能继续工作而感到幸运。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不对,因为这是事实。正常的工作并不会破坏免疫系统,只有恐惧心理才会对免疫系统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乐观的心态对免疫系统是有积极影响的。

五、需求专业的帮助

当您如果无法进行自身调节,或出现严重情况时,需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抗击病毒增强体质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5

第三篇 医护篇

疫情影响下医护人员的心理自我调解

自疫情一爆发,我们的医护人员就作为一线战士冲到最前线,都是血肉之躯,不害怕那是妄言,在此向我们的医护群体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的医护群体的棉铃的压力应该是最大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因此,对于医护人员,在心理调适方面有以下4点建议:1.聊天、写文章----现在医护人员处在一个几乎是封闭的处所,因此需要更多的交流以释放心理压力,最近看微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的一线医护人员在微博上喊话自己喜欢的偶像,偶像也给他们回复了,帮他们一起加油打气。这样的一种方式对于医护人员的情绪能起到一个释放、疏导的良好作用,压力疏解的速度会更快一些,可以会写文章发表在微信微博公众号上或权威平台发表出来,可以得到陌生读者的反馈,读者的赞许、鼓励和支持会给我们的医护人员有一种成就感和激励作用,甚至得到她喜爱的偶像明星的反馈,对她的激励作用是非常大的,大脑里面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物质-多巴胺,它就会分泌出来,就会增加她这种喜悦和幸福的感觉。2.休息、疏导----刚开始投入抗疫战斗,医护人员普遍很有劲头和专注力的。但是如果持久的话,就需要及时的休息和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目前新冠肺炎累计治愈出院病例已经破万,但是防疫工作任务依然艰巨。有的医护人员会出现身体和心理倦怠的感觉,因此需要专业心理指导介入,我们医院目前有《医护人员心理防护手册》平时在尽可能情况下,利用碎片时间举办一些小组讨论,或者是网络视频小组讨论,大家都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然后给予相互的一些反馈,起到相互支持的作用。

3.孤独感----医院患者众多,尤其是武汉方舱医院里面患者很多,每个人的病情都不一样,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对患者不停地进行开导和安慰,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不小的工作量,同时心理压力也大,一定避免让我们的医护感到孤独,或者是觉得一个人在战斗,在疫情的中间段我们的医护人员很容易疲惫、懈怠。这是我么的后方支援一定要及时,形成一种团队的支持,后方的医院的同事、领导不断地从物质、精神层面去支持,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就会对我们医护人员的精神健康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4.需求专业的帮助。当医护人员如果无法进行自身调节,或出现严重情况时,需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抗击病毒增强体质的方法(心理也需要增强免疫力)6

第四篇 普通大众篇

疫情影响焦虑、恐慌等情绪表现及疏解方法

没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普通大众,看起来是在疫情中最幸运的群体,但这些人也会因为正常的生活规律受到影响、看到太多跟疫情相关的信息,而有可能产生不恰当的认知,从而出现一些焦虑恐慌、愤怒情绪、低落抑郁的情绪症状,甚至睡眠不良、行为退缩等行为方面的症状;如果自身本来就是体弱、易患病者,这些症状可能会更严重;当然,与之完全相反的盲目乐观也不是最佳反应。

普通大众的心理表现

一、身心健康状况不佳的群体

“暗示型”--小W身体体质不好,容易生病,抵抗力差,面对疫情,觉得自己更容易被感染,而对自己的健康安全感到忧虑,睡不好,吃不下,情绪沮丧恐惧,对抗击疫情感到没有信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又觉得“反正我总会生病”,预防也没有什么意义,感到无望。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不太好,容易生病,那么在疫情面前,就可能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比较没有信心,甚至在先前反复生病的过程中,出现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面对当前疫情完全无能为力,感到无助和抑郁,认为自己很糟糕,也没有动力做出预防措施。而处于无助抑郁的心态中且不做预防措施,又可能让易感群体在此时容易患病,即便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也可能患上其他病症,如流感,而生病又让这些人进入恶性循环。

二、从疫区回来的健康群体

“疫区返还型”--小Z从疫区回来,未感染,也过了隔离期,但不相信现在专家的话,对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感染病毒感到深深不安,怕传染给家人,会很有罪恶感,头疼,身上不舒服,但不敢就医。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去过疫区,怕受到小区中有些业主的嫌排斥。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情境感觉失去控制,人就会感到压力,而不可预测性的情境就会大大增加人的应激反应。在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前,形势随时都会有变化,都有很多不确定性,随之而来的是很多风险,每个人的控制感都会下降。在应激反应出现时人会感到威胁,可是这种威胁的性质是什么呢?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威胁并不意味着人生命真正处于危险之中,而是与控制感有密切的关系。在他们不能控制对自身有威胁的警示,或者在他们认为自己在这种环境中失控时,就可能进入应激状态。受威胁感带来过度焦虑和恐惧会产生躯体症状,如感到头痛、身体乏力,这些与肺炎类似的症状更让人心慌不宁,加剧负性思维,增加不良情绪。

三、身边有从疫区回来人员的普通大众

”偏见型“---Z女士逐渐感到疫情的严重,并由开始的不关心变为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或者家人会被传染上,而感到很焦虑。Z女士身边有从疫区回来、过了隔离期的人,但仍然觉得不放心。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人们总是会划分“我们”和“他们”,区分内外不同群体,容易对“他们”产生偏见。偏见以猜忌、恐惧和仇恨为特征,而偏见又会进一步导致歧视。偏见心理的本质是找“替罪羊”,寻求控制感。其实,对控制感的知觉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但是为了找到对生活的控制感,把自己身边和疫区有关系的人和物都驱赶走,让自己感到安全,就足以驱动很多人以“莫须有”为理由作出荒唐事。

四、为太多疫情信息所累的普通大众

”积极型“---老L是一名关心疫情、有社会责任感的普通大众,恨不得自己能上前线参加防疫控制工作。最近,老L不停搜索最新疫情信息,提醒身边的人,但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逐渐感到精神很紧张,焦虑;不久又有种倦怠感和麻木感。

有人时刻关注疫情,情绪不自觉地卷入,感觉到高压,这是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压力。但这些人在忍不住刷消息的同时,可能会开始莫名感到厌烦、麻木,感觉不到刷消息的意义。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使人长期处于压力中;但自己的行为无法很快缓解疫区的困难时,人的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人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继而对压力感到麻木、共情疲劳。

普通大众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疑病

目前,大部分群众已经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严重性,由于无法分辨谁是携带者,会感到难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且人们对于疫情新情况的把握往往难以达到自身需求,所以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人们出现了普遍的焦虑心理,尤其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联系起来,怀疑自己是否生病。很多人口罩漏了一条小缝或是偶有咳嗽,就开始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焦虑感更甚。还有部分人过分关注疫情的进展消息,反复查看相关内容,也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人们还可能会出现“看谁都是携带者”“不敢出门、更不敢去医院”“感到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等想法。这些想法和行为可能会推动焦虑发展为恐慌,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比如:过量使用消毒剂、过量吸烟饮酒,抢购囤积口罩、方便食品等。

二、愤怒情绪

浏览社交媒体时,我们也往往会看到一些充满了“戾气”的文字,有些是针对那些喜欢吃“野味”的人,有些是针对基层的管理者,有些甚至针对全体疫区人员,而且下面的评论里也不乏赞同者、响应者、散播者。随病毒而来的,好像也有网络中“病毒式传播”的愤怒,在一条条未辨真伪的信息下声嘶力竭。根据心理学上“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的风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但现在最需要做的并非把矛头指准谁,这种群体情绪,反而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甚至被有心煽动者利用。许多谣言恰恰是针对人们的恐慌心理,诱使我们用怒火滔天的形式,过度地发泄自己的不安,而对无辜的人造成伤害。不管是身处旋涡之中的群体,还是紧张的观望者,一味地表达愤怒都于事无补,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现况。不冲动参与对当事群体的攻击,不让自己成为一部分“有心人”的帮凶。

三、低落抑郁

在自我隔离、居家不出门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情绪低落,甚至悲伤、绝望,对一切都似乎失去了兴趣,也难以感到愉悦。每天都十分疲劳、精神不振,也很难集中注意力或思考。在想到现在的疫情和生活时,忍不住心痛、哭泣,当疫情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甚至会觉得一切都完了。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发作的信号,这些反应,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重大丧失时差不多。在当前的紧张疫情防控形势下,不断跳动的确诊人数、网络上传播的悲观消息,以及身边其他人传递的沮丧情绪,都可能成为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的紊乱,比如食欲减退或猛增,体重出现明显的波动,以及连续几天失眠或睡眠过多等,长期低落的心情还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等。

四、盲目乐观

面对此次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是,部分群众抱有“做了很多预防措施就不可能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更有甚者认为事不关己、不做防护。事实上,即使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也不可能保证100%不被感染,更不必说不做防护的危险性。不切实际的乐观不仅会放松人们的警惕,而且会增加自己和别人感染的风险。此外,当后续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人们更容易产生危机已过之感,可能放松预防措施,开始旅行、聚餐等。届时,一定不要过度乐观、麻痹大意,使疫情反扑。

普通大众心理自助与疏导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的是,传染病暴发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造成心灵的创伤,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正常的。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心情,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必对此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我们会发生这些改变都是正常的。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可能有的负面心态听之任之,要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监控。我们可以关注自己是否沉浸于某种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自己对于疫情的看法、信念是否有不合理之处,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轨迹是否出现了不必要的过大波动。总之,将自己的状况和最有利于抗击疫情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并及时调整。

二、恰当心态对待疫情信息

在这样的关头,更要对疫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了解病毒性质,掌握流行情况,不轻信某些传言。要相信政府公开的信息,要对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够的信心。也要认真了解相关的科学报道,相信科学研究对治疗疾病的根本性作用。另外,在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应对此事重视,但不因频繁报道而产生恐慌心理。要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只要认真做好防护了,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

三、积极和相关人士展开沟通

当今社会,在人们选择闭门不出时,可能会感到孤独。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和有相似情况的同仁联系,尤其是疑似患者、确诊患者接触者等,在隔离观察的过程中,也可以互相倾听,建立新的连接,构建心理抗疫同盟。

四、维持稳定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然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我们仍要积极地看待生活,尽可能维持原有的规律作息,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按时起床,在家里学习、办公,按时吃饭,按时休息,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规律、掌控感是应对焦虑恐慌的良药,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

五、其他疏导方法

(一)积极联想法----主动进入冥想状况,去联想一些积极的、放松的场景,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心态,甚至被证明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生活中欢乐美好的时光、想象世界上宁静美丽的风景,将这些积极的内容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认识到未来仍然饱含着希望。可以想象森林、溪流等生机勃勃的场景,仿佛逐渐洗刷自己的身心,驱散内心可能的阴影,让阳光普照大地。

(二)放松训练----放松练习实际上是全身肌肉逐渐紧张和放松的过程,依次对手部、上肢、头部、下肢、双脚等各组群进行先紧的练习,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让人学会如何抱持松弛的感觉。

(三)正确宣泄情绪----压抑不良情绪会损害健康,因此,提倡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宣泄情绪,避免有害发泄。首先,表达对于疏解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写日记,将近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擅长或者喜爱绘画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其次,可以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有效沟通获取心理支持;最后,在情况严重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许多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都开通了热线电话,这种方式具有避免直接接触的安全性、相当的隐秘性和专业的指导性,是危机时期的一个有力的帮助。

(四)调整认知---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比如对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单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是坏的。我们还可能无限地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够做的和改变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还能想到其他结果吗?如果是另一种没那么糟的或比较好的结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能够反驳这个结果的证据有哪些?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他会这么想吗?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能让我们的认知更灵活、更实际。

(五)做有意义、有价值感的事情----对抗失控感、焦虑感的最有建设性的做法是克服自己的恐惧,去做更有价值感、更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能够去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做建设性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对自己会有更多的自我肯定,对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表扬,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能够增加对环境的控制感。在自我隔离期间,我们可以给身在疫区的好友表达关心,用自己的专业去做一些相关的科普宣传,学习某一个有价值的技术,阅读一本好书、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上辟谣一些内容等,都是有价值的事情。

(六)寻求专业帮助----当您如果无法进行自身调节,或出现严重情况时,需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总结:

焦虑的核心就是不确定,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焦虑是人类在面临各种病痛、灾难等各种重大事件时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就容易出现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大家要有信息甄别能力,去关注官方的、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提高甄别信息的素养,辨别真假信息。

无论是面对疾病还是面对困难,保持希望都非常重要。

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仍然要规律作息。

人在孤立无援的时候更容易被打垮,所以不要害怕求助,要善于发现能够求助的资源。

疫情中,要给焦虑不安的心找一个安全岛,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相信我们的医护人员,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