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既来之则安之的文章(既来之则安之背后的故事)

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 2024-07-08 18:06:51

#头号周刊#

今天,我们先挑几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和经典句子:

既来之,则安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分崩离析” “萧墙之内”

你知道它们从何而来,又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开始,准备打个卡~

这四个词句均出自于《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呃……这两字不会念吗?Zhuan Yu,字音:砖鱼)不谢,言归正传,文中记述了孔子和他的两个半工半读的弟子——冉有(名求)和季路(仲由,亦字子路)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孙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说到此处照照同学先给大家交代下故事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季孙氏是鲁国权臣,实力超过鲁国国君,但在名义上他和颛臾这个鲁国的附庸国一样都是鲁国国君的臣下,可如今,季孙氏竟然要去攻打颛臾。(神马,这还是忠诚本份之臣子该干的吗?是可忍孰不可忍!)话说不管“是”“孰”谁能忍,反正孔子是忍不了了,这就有了这么段对话故事。那为啥是发生在孔子和他这两个弟子之间呢?因为冉有和季路是给季孙氏做家臣的,一边打工一边给孔子做学生,就是照照同学前面讲的两个半工半读的弟子。

话说,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动武。”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要责备你们吗?颛臾,先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又在鲁国最初被封的疆城之中,是鲁国的附庸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向话说:'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让位。' 就如盲人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那何必还要搀扶盲人的护理人呢?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说:“颛臾如今城郭坚固,而且靠近季孙家的采邑费地。现今不去占领,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些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一定为了得到它寻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必忧虑财富太少,只需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物质贫穷,只应忧虑人心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若是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如果能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已经使他们归顺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之内大动千戈。我担心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鲁君啊!

【原文】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关于既来之则安之的文章(既来之则安之背后的故事)1

孔子之言振聋发聩,句句在理啊,圣人之心可见!那么文中的几个经典句子和成语的背后故事或意义是否和你想的一样?

“既来之,则安之” 原来指的是对远方归服之人,用德政教化使其归顺,如此就使他们安居下来。现在我们常用来比较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参照孔子原话所说也有了合适的理解,只有实现意识层面上的认知认同才会真正心有所定,身有所安。所以我们的安心来自于内心的认同和安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有人认为原文此句有误应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其大意相同,照照同学认为这金句散发出无比耀眼的智慧和哲学之光。不但用在治国理政乃延伸到管理公司、建设队伍等方面,或者个人的齐家修身之上都具有非常地指导意义。

“分崩离析”“萧蔷之内”这两个成语咱们记得处出自于《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便可,我想意思就不用多说啦,最后也许有同学好奇这个“萧蔷”是个啥东西?照照同学做个补充:萧蔷在此所指为鲁君所用屏风,人臣至此,肃然起敬。“萧”通“肃”。而孔子说“萧蔷之内”指的就是鲁君。

所以孔子最后这意思说的是,季孙氏找由头攻占颛臾,是害怕颛臾将来协助鲁君收拾他。你Get到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