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秋景散文句子(散文碧湾之上)

生活 其他 更新时间: 2024-07-08 22:55:23

碧湾之上

文丨黄义

古镇秋景散文句子(散文碧湾之上)1

堂兄黄光荣,干了一辈子乡村教师,退休后也不闲着,为乡邻白事喊礼之余,近年一直忙于整理族谱。几次回乡,翻看他从各处收集来的一摞摞资料,总让我肃然起敬。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我,常常会在城市打拼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怎么办?或许追踪寻迹,走进历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靠近它,沿着那些书籍的印痕,可以触摸的是家族的家风和家训,那里安放的是这个家族的魂。

据《罗江黄氏族谱流考》称:“我迁湘始祖明公系山谷公之后裔,于明嘉靖期间迁徙湘阴瑞灵台和碧湾”。山谷公即指北宋诗家黄庭坚,碧湾则是罗江黄家湾前称。迁湘始祖明公黄嘉琳,原籍江西分宁(现修水)双井台坪人,明朝嘉靖期间爱洞庭山水,携家室宗族徙居于此。

我常常思考:迁湘近500多年来,这个家族在罗江繁衍生息,后人成长的基因和密码到底来自哪里?也许,答案在那一处处河洲和滩头上,在那一块块牧场和墓地里,在那一本本族谱和书籍中。无数次奔走于世代祖居的故土,那些从未知晓的家族秘密,那些先祖流传下来的家族故事,被层层剥开后,让人震惊和感慨。

近500余年来,不断有人从这里出发,又不断有人返回。这个曾让人想逃离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更替,人事的代谢,又成了游子们午夜梦回的佳境。梦里故乡,它的轮廓就像被摄像镜头推拉摇移了一般,由模糊逐渐清晰,醒后还依稀可见。

我曾在散文《罗江楚韵》还原过家乡的美:

“老家罗滨村黄家湾三面环水,是罗江岸边的一座河洲。黄家湾南面的那条小河,微波荡漾。它原本就是罗江的一段,后来河流改道拉直,变成了内河。内河一路蜿蜒而来,坝嘴周、油埠滩、黄家湾、马家塅等村落陈列左右,坝、埠、湾、塅,地名皆因水而生。

站在露水坡中学——乡里唯一一所初中那片高地上打量故土,就像打开一幅扇形的水墨画:坐标上,纵列是一条机耕路(现在改为水泥路) 通向黄家湾,越过内河后有几条小路向四周分散,可抵达到其他村庄;横向南面是蜿蜒弯曲的内河,北面是娇小灵动的罗江,宛如两条彩带系在几个村庄的腰上。在坐标内,红砖黛瓦、田野平畴、水塘小坝散布其中。”

碧湾,一个充满诗意的地名。它何时改名为黄家湾,我无从考证。但我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它!据村里老人讲,罗江未改道前,这里曾经是水运的一个黄金码头,成为内河后,多了份静谧,少了商业气氛和烟火味儿。

有诗人说,“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故乡,曾经是贫穷、饥饿、疾病、洪灾的代名词,还一度被城市的繁华、喧闹、欲望、争执所挤压,小得让人忘怀,渐行渐远。有作家说,“这样的村庄,我曾经多么熟悉。它是我身体的籍贯,灵魂的故乡。后来,我‘唧’的一声,蝉一样地飞走了。村庄,成了我身上褪下的一张皮。”

是呀!与其说故乡是有形的、物质的,毋宁说是形而上的、精神的!后人可以回不了地理意义的黄家湾,但一定要回到文化意义的碧湾。因为那是我们精神上永远的故乡。如果失去精神和文化滋养,没有仁义和孝悌的传承,缺乏节操和道德的约定,我们的故园,留下的只会是苍黄与萧肃,那只不过是土地与山水的拼凑,是房屋与墓地的组合,是一座真正需要整治的阔大的“空心房”!庆幸的是,此次重修族谱正是构筑这座精神家园的“地基”,是乡村振兴的又一次出发。

碧湾之上,那里一定端坐着罗江黄氏宗亲的先祖——黄庭坚,他的自述“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让后人咀嚼出什么是“清心去欲、随缘任运”的处世态度,什么是“坚持节操,超脱放达”的人品修养。翻阅先祖黄庭坚的诗作,我仿佛悟到了这个宗族生存的智慧和底气。“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的崇高脱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侠气豪情,“行在江南最少年,万事过眼如鸟翼”的倔强洒脱,“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的乐观通达,这些都是后来者入世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十六世纪中叶, 迁湘始祖黄嘉琳告别江西,溯江而来。作为黄庭坚的后裔,一定有前辈避世退遁、超然物外的一面。在罗江边上,他选择瑞灵台这个水患频仍、物产丰饶之地,落籍于此,娶妻生子。二子黄子书后来识中罗江下游几里之遥的碧湾,拓荒种植、捕鱼狩猎,从此开枝散叶,子孙繁衍。

每个个体循着一个家族延续的脉络,展现在后人面前的是一个个与命运抗争的“群雕”。以走日本粮子时期为例,我曾祖父黄庆桃在一个名为低二斗的地方被掳去挑东西,因反抗被刺杀;日本军队经过黄家湾,前头屋“思二爹”黄庆思看到有落单的鬼子,他一锄头就打死了鬼子,并把尸体埋在青江滩上故事也流传至今。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色人等,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残缺还是健康,无论是平实还是辉煌,他们的名字都在族谱上留有一席之地。如果把族谱比作精神家园的“地基”,那么身居要职的军区政委、夙夜在公的公职人员、默默耕耘的人民教师、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辛勤劳作的务农村民、心灵手巧的工匠艺人以及在外打拼的工地民工,都是这座精神大厦的“四梁八柱”。

宋朝朱熹《宁州黄氏世谱续序》中写道:“江河灌注而不竭者,其源长也,松柏凌霄而不摧者,其根固也,宗支继绳而勿替者,其本立也。今而后,黄氏子孙其庶几乎。”我想,这也警醒着族谱整理者和宗族后来者: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却才是!

碧湾之上,在城市化浪潮中,让我们走近家史,回望乡村,记住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