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加速洗牌 “500万辆规模论”需辩证看

新车资讯2024年07月03日 15:55:07
“今天,汽车行业有许多制造商。随着汽车市场的内部卷曲、激烈的竞争和加速重组,中小型制造商可能会被大型制造商合并和重组。未来能生存的公司年产量不超过500万台,或不超过1000万台,在这个时代很难立足。”最近,一些企业家在一个汽车论坛上发表了惊人的言论。一些媒体将其定义为“500万台规模理论”,从而引发了未来汽车公司的“生存线”之争。

对于汽车公司来说,“500万台”并不是一笔小钱。世界汽车工业协会(OICA)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汽车产量为8502万辆。其中,丰田、大众、现代起亚、雷诺日产、斯特兰蒂斯和通用汽车年产超过500万辆的汽车公司只有6家。根据“500万规模理论”,奔驰和宝马的年产量不符合生活条件。根据相同规格的统计数据,去年中国只有5家汽车公司产量超过100万辆,距离500万条“生存线”很远。

不可否认,汽车工业的竞争力高度依赖于技术和规模优势。产销规模的飞跃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成本,提高供应链议价能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在多条技术路线和各种商业模式中的探索和创新。然而,该行业还没有最终结论,也很难概括。由于不同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定位不同,成本控制能力不同,盈亏平衡点也不同。

例如,特斯拉去年以131万台的销量完成了126亿$(约900亿$)的纯利润,高利润令同行羡慕;保时捷以31万台的销量完成了39亿欧元(约300亿$)的纯利润,盈利能力远远超过大众集团;福特以423万台的销量亏损了20亿$(约140亿$),生活非常艰难,这说明了这个问题。

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经验表明,汽车企业生产销售达到500万台,不一定生活得很好;生产销售规模不到500万台,不一定生活不好。问题是,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是否强大。企业,无论愿景多么美好,品牌多么美丽,规模多么惊人,如果没有利润,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因此,衡量汽车企业的“生存线”,生产销售规模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

随着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的演变,当前国际竞争优势理论逐渐从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演变为规模效应优势理论。一个行业或企业要想获得规模效应优势,不仅要有规模,还要有效益。换句话说,效益是基于规模的更深层次的指标。规模效应追求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企业规模。否则,如果不顾利益盲目扩大规模,就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



近日,大众集团宣布,其大众品牌将“缩量保利”,即不再单纯关注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而是更加关注质量和营业利润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是大众对简单规模理论的反对。

更重要的是,汽车并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当汽车公司可以通过装配线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时,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个性化、多样性和品牌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在汽车普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和品牌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一、二线城市、低线城市、高净值人群、工薪阶层等不同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会有完全不同的价格和品牌考虑。完全不可能使用一个品牌或一个产品来通过所有地区、品牌和价格。

汽车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无疑给了新企业和传统产业更多的发展机遇。关键是企业要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创新驱动,开发面向市场的商品,把握规模和效益的平衡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